[社论] 赵作海的感谢实为不能承受之重
南方都市报 社论 2010-05-14
昨日上午,河南省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给予赵作海国家赔偿及生活困难补助共65万元。此前,商丘市政法委书记和赔偿义务单位商丘市中院院长前来给赵道歉,称赵作海冤案是政法部门的耻辱。法院带来的记者问赵作海,你要感谢谁?他说感谢法院,感谢党。记者再问还要感谢谁,他一时僵住了。等人散去后,赵作海自言自语,“为什么要感谢?我不感谢。”
随着赔偿金的给付,赵作海冤案想必会告一段落。如何追究刑讯逼供和制造错案责任人,商丘市政法委除了口头表达耻感外,也没有给出明确说法。赵作海这些天来接受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慰问,每一次他都后退一步再深度鞠躬表示感谢。而因冤案平反才出现的某些官员,也都操着一套娴熟的话语。这是比案情更为生动的细节。
与佘祥林、聂树斌等人相比,赵作海的冤案更为完整。在媒体的还原之下,一个人在有缺陷却又具备强力的体制中被扭曲变形的全部经历得以呈现。赵作海从被迫招供到狱中无声无息,再到如今众人听他讲话,比对相关部门的言辞,得以管窥人和社会的异化图景。
问询赵作海当感谢谁,这是一个多么荒诞的场面。没有所谓的被害人复活,冤案不可能洗雪。若无舆论的关注,洗冤的效率和效果难料。况且,如果他自己没能挺过11年牢狱之灾,也不可能有今天。那么,赵作海是否就该感谢被害人?感谢媒体?还是该感谢他自己大难不死呢?是商丘市中院将冤案在程序上定型,是商丘市政法委推动了这一切。不可否认,任何指向的感谢都太沉重。
赵作海在获释后对记者说:“原来不知道法律,也不相信法律,现在信了。”这样的告白太让法律难堪了。赵作海是相信法律的虚无还是公义呢?冤案离奇的结局加速了它的传播,人们也惯常转述案件本身的走向。借助赵作海的话语,恐怕可以更有效地洞察深层的、未可言说的信息。赵作海终于能向大众表露他的情绪,即便他还未能挣脱那被驯服的身体语言。
赵作海毕恭毕敬地向每一位前来示好的领导致谢。这是他在监狱里形成的习惯,直到他将象征服从的举动带到监狱外面。如果他不能摆脱这些,恐怕释放与坐监的区别不大。当然,这是一个原本正常的人被额外强加的约束。身虽自由,心锁还未破除。越是这样,越显得感谢的复杂况味,谁也受不起这份谢意。尤其是,被他奉为感谢对象的相关部门,还在说些模棱两可的话。
在回答是否被迫服从政法委的决议时,商丘市检察院某负责人说:不要逼我说什么话。市中院刑庭庭长说,赵作海案当属“存疑案件”,判决“留有余地”,他认为“应排除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市公安局副局长则说,冤案或许不是公安局有意制造。至于原因,他归结为“现实条件和证据”,“民警素质和办案机制”。溯及源头,当地公检法像是都反省了,可似乎又不那么确定。
谈到未来,赵作海想要一座房子,以容纳“像草一样的命”。公众想要的当然比他多得多,可归结起来很简单:就是不要再有冤案,更不要成为冤案的当事人。而从官员的道歉与赵作海的道谢中,只觉得曲径交叉,前景未可预知。但不管怎样,愿景总是在的:希望以后再谈到赵作海时,是作为冤案终结的标志,而非新一起冤案中的例证。如此,悬空的感谢才能落实。
原载:http://gcontent.nddaily.com/1/d9/1d94108e907bb831/Blog/279/a84a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