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百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因“高薪门”陷入舆论漩涡的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近日决定,2008年的薪酬将分文不取。
2008年的中国平安可谓流年不利:年初的再融资风波、“高薪门”,到金融海啸中富通投资的巨亏,导致昔日这个资本市场的宠儿业绩重挫。此前,投行界人士普遍猜测马明哲薪酬将会下降50%以上,主要依据在于平安的薪酬体制是与绩效高度挂钩的,在高管薪酬中占80%的业绩奖金及期权兑现可能受到影响。据2007年年报,中国平安掌门人马明哲的税前薪酬达6616.1万元,其中底薪约400余万元,约占7%,其余93%是奖金与期权。但将于近期公布的2008年年报中,马明哲的薪酬一栏,将只剩下几个并列的“0”。
据透露,2008年富通投资的惨重损失使马明哲深感痛心,公司高管层曾经就这事连开了几天的闭门会议来反思。“零年薪”的决定就是在这之后不久作出的。接近马明哲的平安方面人士称,挨了一年骂的马明哲,期望以“零年薪”的姿态显示自己与全体员工共度时艰,谋求业绩增长的决心。
〖聚焦〗
考虑到马明哲2007年6600万的收入,其本人2008年不领薪的做法,十分具有轰动性。相信不少读者也会有此疑惑。最近两年,从国内最高薪到最低薪,马明哲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是在作秀呢,还是薪酬过低,拿不拿都无所谓呢?
疑问一:薪水过山车是否在作秀?
仔细一琢磨,却发现上述两种推测的可能性均不大。首先,年薪具有延迟性,拿马明哲来说,其2007年拿到的高薪,是在2008年公司业绩发布后被集中曝光和声讨的。如果马本人仅仅是为了获得舆论的好感而不拿薪酬,他完全可以在骂声出来后,就跳出来表示自己不打算领薪,完全没必要在2008年一声不吱地背黑锅,让声讨从年头一直到年尾。第二,这笔钱少到可让马随便放弃的程度吗?据上述报道称,即便不算期权激励,马基本年薪也在400万左右,至少不会是微不足道的一笔钱。
因此,零薪酬目前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应是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经营波折后,马出于责任意识及公司发展需要作出的谨慎决定。
疑问二: 回到平均主义时代就是好事?
面对舆论一面倒地“扼杀”高管薪酬,笔者倒想提出一个逆向思考的角度。包括马明哲、梁稳根在内的企业家,他们在企业需过紧日子,且出于个人自愿选择的前提下不领薪水,那也无可厚非。但这种不领工资或者仅仅拿象征性工资的做法,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中,不应该被提倡。企业家是一个国家的创业主体,是企业的领军人物,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创业、守业均存在巨大风险与困难的商业时代,企业家勇敢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这种创业热情需要被保护,需要适当而持续的激励,而薪酬激励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如果将马、梁等人在特殊时期作出的个人选择社会化、普遍化,后果只能是市场的激励机制遭受严重扭曲,企业家所承受的风险与压力,不能与报酬挂钩;企业家所创造的业绩,不能充分体现其劳动市场分工的价值……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对改革开放开倒车,是对“大锅饭”的回归。归根结底,国家与社会的进步,需要体现效率与公平的薪酬激励机制做后盾。此时此刻,我们赞赏企业家与企业、员工、股东同舟共济的人格魅力,但我们同样要意识到,在艰难的经济形势下,全社会都更应该保护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保护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一股动力。
疑问三:拿零年薪的马明哲何以才能赢得谅解或尊重?
笔者认为,只有最大程度地将薪酬透明化,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众所周知,企业高管的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福利性收入和中长期激励收益构成。马明哲的零薪酬是否意味着,这些收入全都归零?恐怕不可能,因为中长期激励收益并非是一年内发放,今年选择零薪酬,并不代表明年继续零薪酬。
此外,对于企业高管来说,职务消费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筐,与行使职务有关的消费支出,住房、汽车乃至宴请、疗养都可纳入这个“大箩筐”。由于这些费用不是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以票据报销的形式由单位支出,导致现在职务消费已经成了企业高管们的隐形收入。显然,谁也无法料及马明哲们的职务消费到底有多少。如果堤内损失堤外补,那么零薪酬又有何益?
其实,科学的薪酬体系在于权责统一、奖罚分明,如果企业业绩良好,高管享有必要的激励措施并无不妥,但当企业业绩不佳时,高管不仅不应该拿高薪,反而应该被问责。在此语境下,如果高管刻意高调宣称拿零薪酬,则其心可疑。总之,贪婪不可以,伪道德符号也不可取,最可行的方式是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奖惩机制,并将它晒到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