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百态〗 人大代表与会睡觉、迟到、缺席的情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关于人大代表代表谁的问题也逐渐发酵。4月14日, 中国新闻网再次以“深圳两会人大代表埋头读报四个代表团中途散场”为题,聚焦了这个问题,报道说:“一些积极的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多的达到40多条,而个别人大代表所提交的仅有的几条建议,还都是只有几百字的寥寥数言”,审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某会场“共有17名代表,有8位代表桌面上放着报纸, 还有两位在其他代表发言期间正在翻阅报纸”,“会议不到1小时有4代表团散场”。〖聚焦〗 近几年,老是有地方传出个别人大代表开会打瞌睡的新闻,辽宁一位在热烈的掌声中酣睡的代表照片甚至还出现在央视荧屏上。按理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会议期间所讨论的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各方应该高度重视,甚至发生激烈辩论才对,可为何有些人大代表就视之如草芥了呢?我们与其说这些人对人民代表大会不感兴趣,不如说他们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但我们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吗?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那些积极性不高的人大代表有着怎样的“难处”。据报道,不少人大代表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目前人大代表的“兼职”机制,给代表履行职责造成了客观的难度,由于本职工作太忙,有时候对些法规条例草案“甚至根本来不及看”。无独有偶,此前的全国人大在审议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时,有102人选择了弃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许多人看不懂预算草案。据此,有人呼吁人大代表实现专业化乃至专职化。 大家都是兼职,谁的本职工作也不会比别人清闲多少,为什么有的人大代表履职非常之积极,有的却非常之不积极甚至困乏无聊得要在会上打瞌睡呢?显然,本职工作太忙太辛苦,绝不是人大代表履职消极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在于,他们缺乏作为人大代表的荣誉感,缺乏高度的积极性、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实现了专职化,那些打瞌睡的人大代表仍然会照睡不误。 事实上,概括起来,造成一些人大代表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种:议题结果已经确定,无需讨论;会议主题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代表不是普选产生的,缺乏为人民代言的使命感;会议主题超出自己所能理解的范围,没法关心;还有就是体力不支,需要休息。但归根结底在于必须加强人大代表选举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把更多确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选为人大代表,让他们在人大这个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同时,让那些在人代会上打瞌睡的代表回家睡去。 过去,我们讲群众路线,是指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今,我们想让人大代表“一切为了群众”,“到群众中去”,积极主动地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中,恐怕就要赋予这条群众路线以新的含义了:只有选票是从群众中来,人大代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会从群众中来。当我们在指责有些人大代表打瞌睡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人民的选票是否也在打瞌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