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律师成长之路>>知名律师纪实
律师成长之路
《在线律师》汇编
知名律师纪实 系列文章
归鸿同风迎盛朝 德才慷慨献中华
——原谢朝华律师事务所所长谢朝华
谢朝华,男,1958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刘渡镇。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从事党派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
“无为”少年当拿云
1958年3月21日,谢朝华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刘渡乡谢墩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父母虽不识字,没有大的作为,但从小就教他:“在无为县长大,千万不能真的无所作为,要做个有作为的人。”父母“要有作为”的教诲在谢朝华幼小懵懂的心灵中生了根,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结合自身的努力,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安徽无为县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其熏陶,谢朝华从小就本能地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
完成中学学业对于一个农家孩子谢朝华来说并非易事。在那个最容易耽搁人的年代,谢朝华在没有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诱和同龄人严酷竞争的压力下,凭借着自己对知识的向往和对学习本能的爱好,用自己的顽强毅力,抓住了命运女神赐给他的读书机遇,渐渐走近了自己看看外面世界的梦。
1977年,谢朝华在安徽省襄安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时,中国恢复高考,这既为谢朝华更好地学习深造提供了平台,也使谢朝华看到未来和希望。1978年谢朝华成为了襄安中学文科班68人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录取。
20岁的谢朝华拿着那张印有“西南政法大学”字样的通知书,满怀憧憬,告别了生育养育他的家乡,走向了改革开放中的山外文明。
壮志青年不言愁
1978年,背着沉沉的行囊,满怀豪情壮志的谢朝华第一次走出山村、走出无为、走出安徽,来到千里之外的西南政法大学。作为西南政法大学“头生子”,谢朝华度过了难忘的四年。
1979年,时代将新的机遇再次送到了谢朝华面前,正当他按部就班复习考研时,又一个消息改变了他的命运——学校接到了国家将招收出国预备研究生的通知。这个消息让谢朝华想起了年少时看看外面世界的理想,于是他坚定而又执着地决心把握住这次自我实现的机会。1982年,他脱颖而出考取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武汉大学设立出国预备研究生,以英语和政治第一名的高分成为西南政法留学攻读博士第一人。
1983年的7月14日,在这个难忘的法国国庆日,谢朝华一行156人在北京登上了教育部直飞巴黎的包机。飞机场上,有些伤感的谢朝华想到在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双亲,他挥别了乡愁,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带着求学的热情,离开了祖国。
位于巴黎市拉丁区中心的巴黎第二大学,以法科著称。谢朝华就在这所大学完成了法学硕士学业。背井离乡的种种伤感尚来不及消散,他就积极开始独立面对陌生而又艰难的环境。硕士阶段谢朝华将兴趣放在了公司法方面,另一方面将法语学习作为了重点。
1985年7月硕士毕业后,谢朝华来到法国第十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就读期间,他受全法企业雇主协会聘请,为法国企业界提供有关在华投资的法律咨询。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对中国法律的熟悉,谢朝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并且帮助法国企业正确在中国投资,为多个法国公司提供过法律服务,得到了很多一向对华人持有偏见的法国业主的尊重。
当时的留学生,到期滞留国外的不乏其人,回国者则凤毛麟角。作为改革开放后较早出国的公派留学生,谢朝华却在学成回国问题上从未踌躇迟疑过,他坚守自己出国时的承诺,按照国家的要求认真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留学法国期间,他曾游历过周恩来在法国居住过的旅馆和邓小平工作过的工厂,站在两位伟人曾经驻足过的地方,谢朝华思绪万千:周恩来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自己和这些伟人一样根在中国,只有在中国的沃土上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回报祖国的想法,是他刻苦学习的动力之一,谈到回国的决定,他的言语朴素而可敬:“据说国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一个留学生,国家要花十多万美元。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伦理理念影响下,我寻找着为祖国做贡献的机会。”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谢朝华决定回国报效祖国,并于带上法学博士学位帽的第二天,去中国大使馆订了飞回北京的机票。教育参赞对他主动回国的决定大为赞赏,迅速帮其办好手续。花费十年完成学业的谢朝华,像离巢思归的鸟儿一样,带着用稿费购买的几大箱书籍,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着成为法学家的梦想,风尘仆仆地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勤勉创业步未休
1988年的国内,进入到了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缺少的正是谢朝华这样具有娴熟语言能力、扎实法律专业知识和留学背景的人才。许多单位都向谢朝华发出了邀请。
谢朝华却在理想和国内形势间艰难抉择。学习十年法学的他,理想是成为一名著名法学家。但国内形势是,改革开放初期,法律尚不健全,涉外法律服务需求量很大,缺少涉外法律方面的实务人才。这时,需要熟悉国际形势和涉外法律,既懂得与外国人打交道又精通外语的人才。于是谢朝华决定,暂时将自己法学家的梦想搁置一旁,为社会大环境的需要服务。于是,他首先选择了供职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后来又进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法律部。在这两个工作岗位上,谢朝华结合自己涉外法律基础和在法国企业界工作的实践经验,成功处理了很多艰难繁复的法律事务,也为国内司法界和经济界引入国际化眼光。
1991年10月,欧盟邀请谢朝华加入对外关系司和发展司,参与欧盟对第三世界国家资助项目的工作。谢朝华认为这个工作将造福于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欣然赴约。欧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可这些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谢朝华而言,只不过是身外之物,感恩于时代的他期望着能够利用一技专长,回报祖国,在国内法律行业大展身手,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圆了自己成为法学家的梦想。
1992年,改革开放的政策又一次为有法学专业知识的谢朝华创业发展、服务国家、造福人民提供了平台。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主”,这为包括律师行业在内的中国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司法改革,允许律师私人开业,律师市场随后对外开放,这是自1979年恢复律师制度以来,律师行业得到的最大政策契机。欣闻此讯,谢朝华激动不已,他筹划着回国创业,成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对谢朝华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放弃欧盟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薪水,而且还要付出极大代价和承担极大风险。因当时成立律师事务所就意味着成为“个体户”,许多人也都劝他珍惜已有成就,对国内形势慎重考虑。谢朝华根据自己对国内的认真分析判断后认为,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这时回国工作,将会充分应用自己熟悉的中西法律和国际惯例,而英语法语的外语专长和在欧盟工作实务经验也能发挥到涉外法律业务中。
凭借着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在祖国有所作为的梦想,谢朝华于1992年第二次回国。这次回国使他看到了祖国的新气象和自己事业的新希望。在1993年,他加入了中国致公党,成为了中国致公党党员,在这个致力于团结归侨侨眷,建设伟大中国的政党,谢朝华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
1994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谢朝华很快在北京饭店开办了“谢朝华律师事务所”,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从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的律师事务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事务所一开张,其划时代意义便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从此,“谢朝华”不单单是一个律师的名字,更是一个品牌,代表着中国律师行业对外开放、迎接外资律师行业竞争的姿态。
涉外律师事务所,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借鉴,谢朝华只得摸着石头过河。回忆起创业,谢朝华更多强调了将艰辛变为微笑的过程。面对国内外形式对谢朝华和他的事务所不利因素,凭着自己对律师业务的热情和一贯坚强不屈的毅力,谢朝华利用各种途径扩大事务所的业务。这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引进外资达10亿美元,促成50多家外资企业在中国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9家,为改革开放作出巨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为50多位经济困难者提供过无偿的法律援助。
勤劳的播种换来丰硕的果实,1988年到1998年这十年,既是谢朝华个人迅速成长、学识阅历进一步丰富的10年,也是他勤勉创业的十年。先后获律师执业证,中国注册审计师资格和涉台律师资格等,1998年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北京谢朝华律师事务所也在《光明日报》公布的经权威机构认证的1996中国城市市场品牌竞争力调查结果中榜上有名。在荣誉面前,他仍不忘自己法学家的梦想,先后翻译出版了法文版的《中国商法典》和英文版的《中国商务法律要览》,为中外法律界的交流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还在国内外重要的报纸杂志、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在致公党内,他广结善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为社会和人民解决各种法律问题,也在自己的兼职党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各位同仁广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做到了这些,有些人对几近不惑的谢朝华说,你已经奋斗了40年,眼看功成名就,要好好享受生活啊。经过10年创业历练,丝毫未改雄心壮志的他,却在考虑着如何使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他将目标定在了更远更高的地方。
君子致公济天下
1998年,已是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谢朝华,律师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知名度也扩大到了世界范围。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想通过更高更大的平台,为中国整体的时代进步作出贡献。
在从事的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中,谢朝华接触的多是各国精英人士,这些精英人士都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内为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发现,精英人士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已基本满足,他们现在更关注的是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而谢朝华则有沟通精英、提供平台的优势,他愿意发挥自己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的所长,为精英人士搭建相互发展、顺应国家要求,倡导国家和谐的平台。他认为,律师与党派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律师是办一件微观的案件,只能在个人或者某个小群体范围内为人造福,而党派工作则更为宏观地解决问题,能够凝聚一批人,为社会群体谋福祉。对谢朝华而言,加入中国致公党,是从微观到宏观,在宏观上把握事物、处理工作,这不仅仅是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的转移,而且是工作心态、工作境界的转变。
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谢朝华也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他平时非常注重理论学习和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人大政协会议文件精神的把握,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的学习,通过学习培训,谢朝华对民主党派和中国的政治局势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他还认识到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参政议政,将能更好地从宏观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更好地改善民生,为此,他决定将工作重心向参政议政倾斜。于是,2002年在律师事务所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理解的举动,毅然宣布:谢朝华律师事务所歇业。他要将自己投身到一项更为重大的事业中去,2002年9月至2004年2月,他担任高级经济师,参加了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与世界银行共同研究的“关于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经济监管框架法律问题研究”,研究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行业法问题,为向国家立法机关提出议案准备基础法律材料,为全国人大代表们提供参考。
1993年3月26日,在北京加入中国致公党党员后,他先后担任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致公党中央法制建设研究会副主任等职。期间,他倡导并组织党内社会精英开展社会慈善事业。他自己身体力行,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大学读书;为家乡水灾捐款捐物;为2008年的南方冰冻雨雪低温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捐款。在他的倡导下,他的很多朋友都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
不仅如此,作为留学归来的法律工作者,他还利用自己是致公党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身份积极反应民情,参政议政,为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法律服务。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他每年都有“重头议案”,积极为首都发展作贡献,为百姓造福。他个人曾多次受到江泽民、李鹏、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对于已有的成就和荣誉,谢朝华言语间轻描淡写,而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他则思考了很多。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自己走过的路,求学十年,创业10年,参政议政10年,恭逢盛世,他凭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自己坚持不懈努力,使一个从安徽小山村走出的农家孩子成为北京市致公党专职副主委,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和社会声望。接下来,便是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好地回馈改革开放。
谈到具体规划,谢朝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谈到他曾经的职业律师,他更愿意扶植青年律师的成长,让他们加快国家法制化进程。而企业家金融家等一些颇有社会地位、也能带来滚滚利益的职业对谢朝华并不陌生,要想做到也并非难事,但他不看重名声或金钱等身外之物,这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法学家的梦想虽然离自己已渐行渐远,难免让人遗憾,但看到党派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他仍无怨无悔。他希望今后进一步将改革开放的需要同自身专长相结合。谢朝华现在致公党的工作让他体会到了社会价值,面对党内同仁,他不仅作为组织者凝聚社会精英的力量,而且作为律师为他们排忧解难,也作为朋友分享他们的喜乐忧愁。
已是知天命的谢朝华,在谈到实现为精英知识分子搭建沟通虹桥的理想而努力的理想时,他强调了实干的重要性。他讲到:“做人就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哪怕一生只做一件事,只要用心,也会做得很好。”参政议政、沟通精英的工作,在有些人看来非常轻松,但真正用心去做,却知道其中容不得半点浮躁和着急。现在的中国,需要和谐,需要国人的团结,需要有人为和谐、为团结努力,而他就甘愿做这样的人。在北京市致公党专职副主委的职位上,他努力用心将这一目标的实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有人问谢朝华成功的诀窍,他说,成功没有诀窍,但总结他50年的人生经历,他认为成功也有一些主观客观的先决条件。客观条件是好的时代环境,只有像改革开放这样的时代环境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根据谢朝华的个人经验,成功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主动性;二是合理方法;三是对事业的热情;四是与时俱进的理想。这些“诀窍”,至今仍可作为图强奋发者的参考借鉴。
回首往事,谢朝华感激时代提供给自己的良好机遇,1978年改革开放的头一年,他赶上了恢复高考的第二班车;1988年他响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号召回国服务;1998年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他的个人律师事务所如日中天;2008年国家的民主政治正在走上法制化轨道,他正在通过参政议政改善社会民生……别人眼中的成功者谢朝华,又开始了为新的理想而奋斗,但这个理想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他肩头的社会责任,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国家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