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代价太轻,事业单位考录腐败势必愈演愈烈
南方都市报 2010-06-19
江西省武宁县籍数名大学毕业生向媒体反映该县近期考录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一个硬性条件就是限招正科级干部家属,其他人都被排除在外。他们指责有关部门如此设置门槛违背国家用人政策。
如果你还记得今年5月份爆出的三亚“招考门”,面对这则新闻肯定有复杂的感受。5月上旬,三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事业单位三亚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的一场公开招聘考试中,该局下属三亚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温孝廉的女儿温娉婷,不符合报考条件,且过了规定时间报考,并在难度很高的行政能力测试中考出99分的高分(满分100分),引来重重质疑。在舆论关注下,三亚市委介入调查,最后取消了局长千金在内的8人考试成绩,并责令温孝廉停职检查。
同为事业单位考录,三亚的“招考门”中,人们曾经惊叹官员胡作非为的胆量越来越大了。不具备参考条件的局长千金绕过报名公示环节,插队参加考试,又大大方方地列名于面试名单,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掩饰;作为焦点人物的温局长在回应质疑时的振振有词气定神闲也让人印象深刻;而99分的“过分”优异,更令人怀疑运作此事者压根儿就没有监督的概念,否则做事理亏的人们原本是应该低调一些的。然而现在对照武宁事件,你会发现三亚的“招考门”实在只是小巫而已。三亚的某些官员还只敢在考试这一环节做点手脚,而武宁的官员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结果。公众实在不明白,既然如此,何必要挂一块“公开招考”的招牌?
毫无疑问,武宁事件比三亚“招考门”的性质要恶劣得多。一个社会不怕有不同的阶层,甚至也不必太忌讳不同阶层中存在的对立情绪,只要阶层之间流通的渠道畅通,坚冰终究是可以融化的。而武宁事件的要害正在于,权力公然划定利益范围,明目张胆地歧视非官员子弟,让寒素青年看不到向上的希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亚“招考门”中,徇私舞弊仅产生于个别官员和一两个单位中间,而本次事件中权力自肥行为涉及多个单位,而且居然是在人事部门的集中组织下发生的,说这是一种集体腐败并不过分。
三亚“招考门”和本次事件暴露了事业单位考录问题的冰山一角。长期以来,因为隐身在公务员这个“国考”的背后,舆论的关注度相对弱化,权力的恣意妄为真让人瞠目结舌。2009年,厦门市集美区事业单位招考中,在笔试中排名前三的考生全因“专业不符”被刷掉,剩下的两人得以毫无悬念地进入了面试。从事招考录用工作的人士指出,通过对岗位的报考专业、年龄等条件进行限制,以达到符合某个人的条件或提高考录门槛的目的,是公职考录违规操作的常用伎俩。而现在我们从三亚“招考门”和武宁事件中看到,违规操作已经跃进到了公然集体造假、公然蔑视舆论、公然固化官员阶层利益的地步。被排斥在考试大门之外的大学生们申诉无效,媒体曝光、网上引发热议后,终于等到了武宁县委的“高度重视”,“责令立即停止招考”。看样子此事又要按公众早已熟悉的逻辑重演一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慢慢遭到侵蚀。
事业单位考录乱象不能愈演愈烈,但事实是已经愈演愈烈了。怎么办?再不能简单地用所谓制度漏洞来当替罪羊了,不论三亚还是武宁,哪个地方不能拿出几份内容严密、念起来字正腔圆的事业单位招考制度?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制订制度者自己也没有遵守制度的习惯,而当其把制度踩在脚下时,所付出的代价又过于轻微,根本不足以震慑后来者。三亚“招考门”初步的调查结果悬了几个月,公众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和处理?类似的严重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如果每每总是高举轻放,我们以后也不必对权力的表演一次比一次疯狂莫名惊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