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公司怎成恶性竞争“帮凶”
新京报 2010-10-22
在伊利被“诽谤”事件中,北京一家公关公司深陷其中。
10月20日下午,内蒙古警方证实:今年7月14日,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与北京博思智奇公关公司共同商讨炒作打击竞争对手伊利“QQ星儿童奶”的相关事宜,并制定网络攻击方案,相关涉案人员已被逮捕。
公关公司本来是企业客户的“美容师”,在这起商业诽谤案中,博思智奇公关公司及其员工却充当了企业恶性竞争的“打手”“帮凶”,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早已沾惹上利益化、庸俗化的“公关”一词,因为此事,将会雪上加霜。因而,蒙牛伊利事件不仅是整个乳业的名誉危机,也是整个公关行业的一次危机。公关行业应借此机会进行反思,淘汰某些唯利是图、非法运作、破坏行业准则的公关公司,重塑“公关”形象。
博思智奇的策划方案已被曝光。综观这份方案的操作手法,无外乎利用有些媒体职业操守的瑕疵,再通过网络发帖等手段,制造舆论,最后图穷匕见,直接攻击竞争对手。这些并不高明的手段,除了达成其商业目的之外,就是玩弄公众情绪。这里边看不到一个公民社会中应有的良知和责任。
在当下,尽管公关公司的违法行为尚不多见,而违理背德之举倒是不时闯入公共生活。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报道显示,在不久前的国美控制权之争中,双方动用超过5家公关公司。在这些公关活动中,一些明显带有倾向性的文章,在媒体与网络上四处流布。而在两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公众也看到了一份以“网络删帖”为主要内容的方案,试图将一切不利于三鹿的负面言论从网络上消灭干净。
一些不良公关公司的行为,正有让公关公司演变成“灭火公司”、“删帖公司”代名词之趋势。不能不说,有些公关公司的作为断绝了公众获知真相的渠道,干扰了公众视线,严重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
公关公司的本职,是协助企业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为企业塑造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公关公司应该帮助那些习惯了“野蛮生长”的企业,向文明“进化”。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公关公司本身就在野蛮生长。
一些公关公司游走于权力与金钱之间,充当企业与权力利益勾兑的掮客;更有一些公关公司缺乏独立性,与被服务企业纠缠不清,有些公关公司是企业高管或其亲属组建,在人事关系上与其服务客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据媒体报道,博思智奇的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以蒙牛乳业总裁助理的身份示人。这些公关公司既然寄生在权力与企业身上,自然要以权力和企业为中心,博思智奇使出某些“烂招”,并不令人意外。
是法治的不完善和权力主导资源配置,制造了一些公关公司灰色生存的空间。而有些公关公司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官场人脉,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其有恃无恐。然而,这种以损害公众利益为前提的“灰色生存”,本身就缺乏合理性。如果任由这种灰色生存继续存在,那么,毁掉的不只是公关公司行业本身的信誉,更是对市场良序的伤害。
伊利被诽谤事件将一些公关公司见不得人的勾当,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把这个一系列公共事件背后的“隐身人”,推向了前台。人们在看,整个“公关”界在舆论的聚光灯下,会以什么态度对公众进行“公关”?能否深刻反省、进而建立以诚为本的自我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