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信诈骗往往跨境,图为某次行动中从境外抓捕回国的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
一位IT工程师遭遇了电信诈骗,40天被骗走1127万。他的职业身份让网友们有些困惑。电信诈骗怎么会骗过“懂技术”的人呢?不是工程师太傻,而是改号软件在作祟。
电信诈骗,骗子们钻了许多空子。利用改号软件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成败。改号软件的特点是能让目标手机上的来电显示为任何一个号码。不管110还是8888888,什么电话号都能做得出来。而这位IT工程师正是中了这招。
据报道,IT工程师相信的关键是接到了一个“青岛市公安局”的电话。工程师和许多的受害者一样谨慎地进行号码查询。然而,114查号台的结果是,这个电话号码的确是青岛市公安局的。有了这个相信的前提,工程师才一步步被诱骗。
成千上万的电信诈骗都是冒充的电话号码在作怪,人们根本防不胜防。尤其是个人信息泄露非常严重的情况下,犯罪分子能够在“权威”的电话号码那头准确说出受骗者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隐私,加重了骗人的砝码。
基本上,犯罪分子最喜欢冒充公检法,其次是银行。冒充前者,会让人神经紧张、方寸大乱,增大可信度。为了做得逼真,犯罪分子通常使用的是公安局、派出所对外公布的电话,并且还主动要求核实。当被骗者通过网络或者114查号台确认了号码“真实性”之后,骗子成功一半了。翻阅类似的诈骗案报道案例,几乎都能看到这个证实和相信“权威”的过程。
不难看出,改号软件是许多电信诈骗案件的厉害所在。要是打击电信诈骗,灭掉改号是必不可少的。
改号软件并非什么高科技。有力证。去年,江苏盐城一名13岁的初中生利用改号软件制造了一个数字为18922222222的号码。他装成大老板的口吻,用这个超级号码和一个租车公司营销经理联系。经理惊喜不已,以为自己碰到了个大金主。当“老板”提出派八辆百万以上的豪车去学校给孩子过生日后,更是言听计从。可轰动是轰动了,被孩子“耍”了也是真的。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这个故事足以说明,改号软件的使用门槛实在不高。
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许多不法分子有了“冒充好帮手”之后,胆子异常肥硕。电信诈骗也越来越泛滥。
通信并非用一根线把两部电话连起来那么简单,背后是有机制的。简单地来说,一个电话呼出之后,会通过线路来到出口网关(交换机),再到线路,然后到对方的网关。而不管是通过网关发送还是接收的过程,都能够号码造假。当然,运营商们不会改号码,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
可后来,网络电话(即大家熟悉的IP电话)出现了,传播模式更加复杂,不再是单纯的电话对电话,而是电话对网络再对电话。市场越来越大,涌入者也越来越多。大运营商下面还有二级、三级运营商。利用网络网关,输出自己“心仪”的号码成为这类诈骗的常态。尽管技术有很多升级换代的空间,不过基础八九不离十。随着技术的完善,唬人的“国际化” 也来了,如诈骗工程师1127万事件一样,拨打电话的团伙不在中国,是在印尼。大型的电信诈骗往往是跨国的,这样操作方便,追究起来也麻烦。
普通网络电话原理上可以设置任意一个拨号(图来自《虚假主叫号码拦截实现方案分析与实施 》)
尽管原理不复杂,可说起防范来,运营商往往一把鼻涕一把泪了。
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假号码无法拦截,因为拦截了假号码之后,真号码也给一块拦了。例如说,有人虚拟了个“110”,要拦截的话岂不是把真的“110”也给拦掉了么?
另一个说法则是,一个电话往往要通过好几个运营商,这些运营商之间要配合查起来难度大,因为他们的系统是各自独立的。倘若这个电话是海外来电,则更是火上浇油,又涉及海外通信运营商了。
看起来,有道理,可却都是托词而已。
第一种托词,不值一驳。很简单,“110”也好,“888888”也好,管你再如何天花乱坠,都只是一个华丽的外表而已,内部却是不同的。不管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挂着狗头的猪,技术可以侦探出区别来。在十多年前,我国台湾地区电信诈骗泛滥,一个叫“靖频项目”的行动应运而生,专门打击那些不法的电信营业者,使得不法分子完全不敢在台湾岛内“营业”了。以此类推,大的运营商完全可以加强对那些接入自己网络的小服务商监管,让他们不利用自己来“作恶”。
第二种托词,相对复杂,可也并非无解。透过海外线路、层层运营商来拨打一个虚假电话,这么九曲十八弯,要查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台湾的“靖频”运动之后,岛内虽没有人敢这么做了,电信诈骗却依然猖獗,因为都转移到了岛外去,打击难度更大。可对付李鬼们,有解决之道。首先,透过对一段时期的诈骗电话分析,可以摸清楚犯罪分子的高频作案时段和热衷冒充的号码,从而有个重点监控的范围,加强识别。其次,则是不断地升级运营商的系统、方案,滤掉那些假冒号码。还是以台湾为例。针对岛外电话欺诈的问题。我国台湾地区分两步约束了运营商:第一步,总结出一个重点的“黑名单”,加强识别范围;第二步,督促通信公司更新设备,加强过滤。“大哥大”通信公司光是两个月就阻绝掉了十万通诈骗电话。
由此可见,要拦截掉诈骗电话并非那么难,对大运营商来说,有十二个字:加强监控、升级设备、约束下级。托词只是推辞。
无利不起早,有利不打击。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甭管改号软件是羊皮还是狗头,都是通信,是通信就有收益。对此,许多有识之士都做过调查研究。比如说,新华社刊发的《运营商和银行为何放任电信诈骗?》稿件里提到,“运营商获取的诈骗收益主要是通信费用。据办案人员介绍,‘网络改号电话每分钟通话收费是1.5至2元,诈骗团伙在境外通过网络改号电话群拨境内用户,产生大量通信费用分别由运营商以及二三级话务商分享。’”有收益,没约束,哪里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呢?
运营商能够从电信诈骗中获利
运营商们不可能不要利益只为公益。这时候便必须由铁的制度来约束了。还是以中国台湾为例。除了当地警方牵头的重点打击行动而外,对运营商的约束机制一直在完善。比如说,意识到大量的电话是来自台湾以外之后,“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修改了管理规则,其一是规定主叫电话不能绕出台湾再通过“海外呼叫”转回来;其二则强制要求运营商升级设备,加强过滤。“中华电信公司”升级了四分之一的设备后,每天能够阻断一万多的问题电话。
只要决心大,铁杵磨成针,就看能不能动真格来约束运营商了。
当然,这时候需要一定的社会合力,否则监管部门的力量也是分散的。在中国大陆,大家遇到可疑电话之后,往往着急又盲目。而在台湾地区则有专门的反欺诈号码“165”,能够给予专业的指导。统一的网站和帮助热线让老百姓们清楚自己可以在哪里得到有效帮助,形成督促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