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聚焦社会百态
聚焦社会百态
官员为何要进京行贿记者
北京长济律师事务所 闫艳
〖社会百态〗
据8月5日《重庆商报》报道:有网友在猫扑网发了一则视频,称河南一官员进京,希望行贿记者,向记者塞一笔数目不小的钱,记者坚持不收。该贴引起超过10万网友关注。发帖者透露,那名官员是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宣传部副部长杨某。对此,桐柏县宣传部工作人员说法不一,一人称“杨某现在很痛苦”,另一人则表示:“他不是杨部长。”
〖聚焦〗
向记者行贿,记者受贿甚至索贿俗称“封口费”,在当下已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像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官员那样,不远千里赴京“主动”找上门行贿,笔者认为其背后的新闻价值仍然值得探究。
一、地方政府公关潜规则
地方官员为何要千里迢迢赴京行贿记者?其目的当然再明确不过了,就是想通过金钱的手段,收买记者手里的报道权、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以阻止相关媒体对当地可能出现的负面报道。
根据该报道所揭示的新闻,所配的照片,加上之前网传的“桐柏县‘风水政府楼’”、“拖欠农民低保款”等帖子,加上记者在《当代商报》联合湖南省检察院建设的《廉政维权网》上查到的信息等,以其人物相貌的神似,加上背景事件的佐证,这个新闻中的杨副部长(金羊网甚至将杨某的某也去掉,资料图说明是桐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相甿),显然即将浮出水面,显现于公众视野,一个欲盖弥彰的危机公关暗箱操作的吊诡图画,将大白于天下。还原事件真相,我们可以知道,这明显是桐柏县欲将网帖对自身污名化的恶果洗涮,派员进京希望以“封口费”行贿媒体以封杀事实真相。
另外,从曝光的视频和媒体调查的情况看,那名进京行贿记者的官员,很可能正是河南桐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某——桐柏县官方网站上显示的县委宣传部一名杨姓副部长的照片,与视频中的官员很相似。就技术角度而言,如果能认定这一点,则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就大致可以肯定了。当然,如有关专家和律师所言,由于记者没有收“封口费”,杨副部长的钱没送出去,加之他“挪而未用”的公款数额也许并不大,因此将难以追究他的法律责任。这起受到网民和读者广泛关切的“官员进京行贿记者”事件,很可能就此不了了之。
二、行贿事件背后的利益链
记者坚持不收钱,杨副部长行贿未遂,似乎很难说明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在此之前,由于“山西霍州霍宝干河煤矿为瞒报矿难竟发‘封口费’”、“河北蔚县瞒报矿难,记者排队领红包”等几起典型案件的曝光,人们对一些地方给记者发“封口费”的潜规则已经有所了解,如果这次杨副部长行贿成功,可以说也在“情理”之中,不会让人感到特别惊讶。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为了阻止媒体披露本地的负面事件(征地或拆迁纠纷、劳资矛盾、安全生产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已经形成了一套堪称完备的应急公关机制,其运作过程如下:负面事件发生后,当事单位(企业或基层政府)向地方公权部门(通常是宣传主管部门)求助,由后者出面与前来采访的记者协调、“勾兑”,达成“有偿不新闻”的交易,有关费用由当事单位承担。
总体上看,这是一个当事单位、公权部门和媒体记者三方合谋的利益生态链:当事单位出钱“消灭”了负面新闻;公权部门很好地“管控”了媒体,维护了地方形象(“管控”本地媒体自不在话下,通过“勾兑”手段让外地媒体“失声”,也是一种“管控”手段);媒体记者拿到了实际的好处(有时记者所在的媒体也拿到了“广告费”)。“三方共赢”的结果是,媒体被“管控”了,舆论监督职能被取消了,地方和基层的问题、矛盾被掩盖起来了,公共利益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在官员行贿记者背后的隐秘生态链中,一些地方的公权部门“勾兑”记者、“管控”媒体,无疑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打破“三方合谋共赢”格局,以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的关键所在。
|